2月10日,农业部网站公开了《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》,要求以果菜茶生产为重点,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,推进资源循环利用,实现节本增效、提质增效。这一方案的出台,让坚持生产有机茶、放心茶的中国茶企看到了曙光,也为中国茶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。本报将在此文中详细解读该方案内容。
强调安全与品质茶叶生产回归本源
方案内容:
目前,我国化肥施用量总体偏多,远高于美国、欧盟等发达国家。特别是水果、蔬菜化肥用量更多,果树亩均化肥用量是日本的2倍多、美国的6倍、欧盟的7倍,蔬菜亩均化肥用量比日本高12.8公斤、比美国高29.7公斤、比欧盟高31.4公斤。化肥的过量使用,增加了生产成本。
《方案》认为,化肥的过量使用,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,而且影响产品品质。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,既利于果菜茶节本增效,又利于提质增效。《茶报》解读:
如同果菜生产,为了提高茶叶产量,不少茶产区都在使用化肥。化肥的过度使用,将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茶叶品质下降,味道不如以前,内含物成分也发生改变,甚至影响人体健康。
茶界从业者都明白,有机茶最有益于人体健康,但用有机肥生产费时费力费钱,成本高,担心高价卖不出,所以很多茶企茶商始终只揣着有机茶的梦想。当生产有机茶上升为国家标准的靴子落地,茶叶生产回归本源,茶企们才算吃了定心丸。
在2016年12月10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茶业大会上,我国茶学专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在演讲时曾明确表示,中国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使得出口优势减退。国家如今明确提出用有机肥替代化肥,相信进一步严控农药使用的政策出台也指日可待。
2017年建设百个示范基地目标实现“一减两提”
方案内容:
《方案》提出,2017年,将选择100个果菜茶重点县(市、区)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,创建一批果菜茶知名品牌,集成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、可持续的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运营模式,做到建一批、成一批。力争用3—5年时间,初步建立起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,集成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技术模式,构建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长效机制。
具体目标是“一减两提”:
一是化肥用量明显减少。到2020年,果菜茶优势产区化肥用量减少20%以上,果菜茶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(园区)化肥用量减少50%以上。
二是产品品质明显提高。到2020年,在果菜茶优势产区加快推进“三品一标”认证,创建一批地方特色突出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,推动品质指标大幅提高,100% 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业标准。
三是土壤质量明显提升。到2020年,优势产区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.2%或提高0.3个百分以上,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.2%或提高0.2个百分点以上,菜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在2%以上。果园、茶园、菜地土壤贫瘠化、酸化、次生盐渍化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。《茶报》解读:
国家政策中首次将茶叶与果菜并列提及还是第一次,说明对茶业的重视程度在显著提升。从过去允许使用化肥生产到明令减少化肥使用、鼓励使用有机肥,国家政策在朝着更加“以人为本”的方向发展。制订“一减两提”的具体目标,也使控制化肥使用有了具体步骤和时间表,说明这一次国家是下定了决心,准备将化肥使用控制到最低水平。
化肥今后将逐步淡出茶叶种植领域 分区域重点实施用模式带动推广
方案内容:
具体到果菜茶品种分别提出了区域重点及技术模式。
在长江上中游柑橘带、赣南—湘南—桂北柑橘带、浙—闽—粤柑橘带推广4种技术模式:一是“有机肥+配方肥”模式;二是“果—沼—畜”模式;三是“有机肥+水肥一体化”模式;四是“自然生草+绿肥”模式。
在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、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、西南红茶和特种茶重点区域、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推广4种技术模式:一是“有机肥+配方肥”模式,推广配方施肥,增施有机肥,减少化肥用量。二是“茶—沼—畜”模式,在茶叶集中产区,依托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,与规模养殖相配套,建立大型沼气设施,将沼渣沼液施于茶园。三是“有机肥+水肥一体化”模式,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,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,提高水肥利用效率。四是“有机肥+机械深施”模式,在水肥流失较严重茶园,推进农机农艺结合,因地制宜推广有机肥机械深施等技术,提高肥料利用效率。《茶报》解读:
不同地区的茶叶,受到地理位置、土壤、水质、温度、湿度、农耕条件、当地人民生活习俗等影响,种植要求也有明显差异。针对我国不同地区茶叶的种植特点,此方案明确提出四大重点区域,分别是: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、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、西南红茶和特种茶重点区域、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。
根据不同区域茶叶种植要求的差异,又区分为“有机肥+配方肥”模式、“茶—沼—畜”模式、“有机肥+水肥一体化”模式和“有机肥+机械深施”模式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,将有机肥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。延伸采访——
市场反应:有机茶销售商更有底气
欣闻农业部发布了《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》,山东的茶叶经销商们反响强烈。记者采访了解到,一些正在销售高端有机茶的商家对这一方案的实施拍手称快,而且表示非常看好有机茶的未来前景。
“我卖有机绿茶好多年了,因为不能用农药和化肥,人力成本很高,茶叶产量也不如使用化肥的,因为售价偏高,起初消费者不太接受,但我相信产品销售都是靠品质说话,有机茶无论从口感还是内质都要高于普通茶叶,所以后来我慢慢积累了不少忠实客户。国家这个推广有机肥的方案出台,我更有底气和信心了,相信以后有机茶的市场会越来越宽广,今后一定是大势所趋。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茶商说道。
还有的茶商表示,自己卖的茶叶不是有机产品,但现在有不少客户指名想要有机茶,无奈之下自己就谎称茶叶是有机的,这样反而能卖得更快一些。“国家现在要求不能使用化肥了,估计以后农药使用也会更严格,大家生产标准都一致的话反而更有利于市场销售。”有茶商称。
名家说法:“可以用三个词形容这份方案”
华茶青年会主席、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、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、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副会长李乐骏先生认为,可以用三个词来理解农业部刚出台的这份方案:“第一是‘做大’,国家鼓励把一些过于分散的小品种,整合发展,做成大产业,这在一定程度上,有助于解决中国茶产业长期散、小、乱的现实;第二是‘做强’,没有核心企业的建设和核心品牌的打造,中国茶始终解乏真正大发展的引擎,国家鼓励茶产业化、规模化发展,必将继续推动一批知名茶企、知名茶品牌走向大众、走向世界;第三是‘做美’,这是这次政策的一大亮点,也是茶产业发展的一个规律,休闲农业、庄园体验、生活美学等,都是新农业面向大众的发展趋势。农业不是简单的种地种菜种茶,必须深度结合第二、第三产业,尤其是茶产业,要打造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‘美好’体验模式,这是值得努力的方向!”未来影响:中国茶业将迎来一轮大洗牌
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有机肥逐步代替化肥使用方案的出台,将在未来若干年后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,甚至将引发中国茶业的一轮大洗牌。
“提前跨入有机茶生产军团的,等于先人一步拿到了录取通知书,而其他尚未实现这一标准的,则需要加快步子努力跟上,虽然实现起来困难重重、成本压力很大,但这一步必须要走。”一位王姓茶商对记者说。
据记者调查了解,目前中国茶企获得国内有机茶认证的只有几百家,而获得欧盟或美国有机茶认证的更是屈指可数,而国家这一方案的出台,明显已经为中国茶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,那就是要生产真正有机健康茶。因此,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茶企而言,可谓“路漫漫而修远兮”。
本着对人民健康负责的态度,国家对于茶叶生产的政策一定会越发严格。让有机肥逐步代替化肥使用,是迈出的关键一步。对于全国数万家茶企而言,要么尽快按照国家针对不同茶产区的要求改变生产方式,抓紧用有机肥代替化肥,要么就很可能被市场无情淘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