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叶茶道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茶叶茶道 >> 正文

唐代诗僧皎然的茶诗解读

2014-09-26 14:58:39 来源: 舒曼茶话 作者:舒曼

    释皎然(俗名谢清昼)是唐代著名诗僧,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茶人,精于诗文和烹茶技艺。下面择其两首禅茶诗作,既有禅意,又有茶趣,堪称僧人习茶经典诗偈。第一首是《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》——

  

    九日山僧院,东篱菊也黄。

  

    俗人多泛酒,谁解助茶香。

  

    该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,却雅俗分明,把饮酒与品茶孰雅孰俗一语点破。俗人饮酒,雅士品茶。诗中讲述了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佳节的一个秋高气爽之日,皎然与陆羽(处士:古时称有才有德而隐居不仕的人)在山中寺院对饮香茗,观落英缤纷,闻菊黄吐香,这样的场景岂是泛酒俗人所能体会茶香高雅。

  

    第二首是《饮茶歌·诮崔石使君》——

  

    越人遗我剡溪茗,采得金牙爨金鼎。

  

    素瓷雪色缥沫香,何似诸仙琼蕊浆。

  

    一饮涤昏寐,情来朗爽满天地。

  

    再饮清我神,忽如飞雨洒轻尘。

  

    三饮便得道,何须苦心破烦恼。

  

    此物清高世莫知,世人饮酒多自欺。

  

    愁看毕卓瓮间夜,笑向陶潜篱下时。

  

    崔侯啜之意不已,狂歌一曲惊人耳。

  

    孰知茶道全尔真,唯有丹丘得如此。

  

    诗人从友赠送剡溪名茶开始讲到茶的珍贵,白瓷盏里茶汤漂着沫饽散发着清香,犹如天赐而来的琼浆玉液。然后急转到“三饮”之功能。这首诗给人留下有二层意义:一是“三饮”之说。当代人品茶每每引用“一饮涤昏寐”、“ 再饮清我神”、“ 三饮便得道”的说法。“品”字由三个“口”组成,而品茶一杯须作三次,即一杯分三口品之。现在的茶规也许是以这首诗有关;二是“茶道”由来缘于此诗,意义非凡。茶叶出自中国,茶道亦出中国。“茶道”之“道”非道家的“道”,而是集儒释道三教之真谛。儒主“正”,道主“清”,佛主“和”,茶主“雅”,构成了中国茶道的重要内涵。当然,“茶道”一词是否由该诗最早提出,还值得探讨。在此前唐代封演的《封氏闻见记》就有“有常伯熊者,又因鸿渐之广润色之,于是茶道大行。王公朝士无不饮者。”

  

    诗僧皎然这首诗即是佛家禅宗对茶作为清高之物的一种理解,也是对品茗育德的一种感悟。而禅宗历来主张“平常心是道”的茶道之理,是对抛却贪、嗔、痴的一种解读,当你端起茶杯,放下一切的瞬间,再来体会“孰知茶道全尔真,唯有丹丘得如此”之意,得到的羽化人生境界,烦恼顿去,是何等洒脱。三碗得道,通过对“涤昏寐”、“清我神”、“破烦恼”的描述,揭示了禅宗茶道的修行宗旨,表达了对道家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赞赏。


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@ 2013—2017  咨询热线:15278003356 客服QQ:2352207172  邮箱:2352207172@qq.com
备案号:桂ICP备14001141